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科学网】徐宗本:“‘余则成’回家了,感觉真好!”
发布时间 : 2023-03-23     点击量:

2月19日,中国数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武汉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在会上获颁第十六届华罗庚数学奖。

徐宗本,这位从陕西柞水秦岭大山中走出的“砍柴娃”,时隔多年后又一次站在了“山顶”,摘到了“那颗最香甜可口的杏子”。

徐宗本长期从事数学与信息科技的交叉融合研究,是中国应用数学特别是数据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领导者之一,在关于应用数学、稀疏信息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等领域取得系统性与原创性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的高度评价,并被广泛应用于雷达成像、CT成像、5G通信等二十多个领域。

3月14日,徐宗本将其获得的华罗庚数学奖20万元奖金在柞水中学设立为徐宗本励志奖学金,激励家乡学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实绩报效国家。

生于大山 坚韧不拔

1955年,徐宗本出生在秦岭深处柞水县凤凰镇,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父亲是老中医,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然而,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在“文革”时却遭遇了冤假错案。在磨难中,徐宗本学会了自立,5岁就开始给长期卧病在床的母亲做饭,并进入村办小学读书,每天上学单程要赶3里山路,而早餐则是柿饼撕开后泡在水里吃。

童年的艰辛,造就了徐宗本吃苦耐劳的非凡毅力。学习对他来说已成为一件最轻松愉快的事情。“我们当时对于学习最大的理解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每次坐在山顶上都会想,这连绵无际的大山外面到底是什么样,我想出去看看。”徐宗本回忆说,正是这种跟吃饱肚子一样的渴望,激发了自己要靠学习走出大山的信念。

徐宗本在工作中

虽然小时候在大山里的日子很苦,但徐宗本对大山却怀有难以磨灭的深厚感情,他觉得正是大山赋予了他坚强的意志,树立起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原则。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徐宗本很动情:“十八岁之前我的记忆中只有饥饿,为了填饱肚子,就得不断地向上追求,这是大山给我最初的塑造。第二就是毅力,明白没有免费的午餐,必须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获得。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努力来战胜它。最后就是必须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大山里的人必须互相帮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一名数学家,徐宗本在《人民日报》上还发表了五篇理论性文章,这也归功于他小时候在特殊时期练就的好文笔。即便是现在,每每想起小时候过的苦日子,徐宗本还是很难过,但也正是这些苦难,促使了他的自立和“自我成长”,成为了他一生的财富。

颁奖礼上的三句话

在2月19日的第十六届华罗庚数学奖颁奖典礼上,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徐宗本讲了三句话,引得现场一众数学同行们击节赞叹。徐宗本的第一句话是:“余则成回家了,感觉真好。”为什么是“余则成”,徐宗本坦言,自己一开始在交大读博士时是做纯粹数学基础研究的,如泛函分析、Banach几何学,那时候根本不考虑应用,就是一个劲地写文章,然后逐渐走到做应用数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当时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所谓人工智能的第二次浪潮时其实我正在其中。”徐宗本回忆说。到后来徐宗本觉得只做公共方法论不行,要把数学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作为技术的一部分直接嵌入到解决国家重大问题,这就是徐宗本开创的一个新领域——数学技术。

徐宗本(中)获颁第十六届华罗庚数学奖

通常大家会认为数学属于工具学,具有工具属性,但徐宗本认为数学还有技术属性。随着现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速度加快,所有的技术都是以数据的形式来呈现,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本质和基础资料也是数据,读懂其中的规律,数学要发挥核心作用,也就是技术属性。“所以很多人问我,你还是做数学的吗?”徐宗本说,很多人觉得他是在做应用数学,但真正的应用数学也不是这样做的。徐宗本的团队做的是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落地的一体化工作。“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能获奖,可能就是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得到了数学界的认可,数学不仅仅是个工具。就像《潜伏》里的余则成,我终于被‘本家’认可了,是这样一种喜悦的心情。”徐宗本告诉《中国科学报》。

徐宗本参加2010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印度)

“做数学的,无论是纯理论的研究,还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还是应用落地的研究,这几个方面,要做好哪个都不容易。”这是徐宗本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的第二句话,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感悟。徐宗本想告诉大家,数学是一个整体,里面没有高低之分。不仅数学,整个科学界都有一条“鄙视链”,其实大可不必。“与其说是把这个奖颁给我,还不如说这是中国数学界对于数学技术服务于国家的期盼。”徐宗本的第三句话,也是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数学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国家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需求,“显化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数学技术要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

这次获奖,主要源于他在应用数学稀疏信息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学基础这三大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具体应用上相对应的分别是为全球首部稀疏雷达样机提供成像原理和核心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的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在医疗健康领域研发成功CT系统“扫描与成像分离”。徐宗本的这几大成就可以总结为“把数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向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的鲜明写照。

undefined

柞水中学励志奖学金捐赠仪式

“我们采用新原理造出来的CT辐射很小,只有过去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徐宗本告诉《中国科学报》。这项研究对医疗健康界可以说带来了一场“革命”,意义非凡。徐宗本的愿景是通过解决CT的剂量问题,真正实现筛查功能,扫描与成像分离后CT终端机可以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病房去,甚至可以上天入地,实现自由部署。

“我是大山农村里出来的,我经常在想如何才能让科研成果让广大农民受益。所以我特别关注国家推动的医疗改革,哪些是我们中国的医疗行业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急国家之所急,尤其是如何建立适合中国的医疗体系,如何让老百姓受惠。”徐宗本说。近几年,徐宗本和团队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一直是围绕医疗板块开展,推动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替代。“现在的CT做一次就几百上千块,很多人舍不得做,我希望我们的成果可以在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起到帮助。”徐宗本告诉《中国科学报》。下一步,徐宗本将瞄准另外两大设备——核磁和超声进行攻关,继续推进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疗蓝图。

我们这代人的特点是家国情怀很重

徐宗本在数学上做出了如此卓越的贡献,是否源于自己对于数学有着非凡的热爱?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做数学并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大山里的孩子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学好数理化这一条路,只有干一行爱一行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从长辈们那里获取的只言片语和朴素的观念。”徐宗本说。徐宗本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优秀,这就是他最开始的目标。完成一个又一个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比树立所谓的远大理想重要得多。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团队的。

undefined

徐宗本和团队合影(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我的团队是特别能坐得住‘冷板凳’的,并且要做真问题真研究。”徐宗本告诉《中国科学报》。在他的团队中,大家的目标都非常一致,就是潜心做科研,摒弃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保持科研团队的纯洁和正气,“唯帽子”看资历在徐宗本的团队里是不存在的。“我最害怕有的人有了‘帽子’就觉得‘一俊遮百丑’,‘帽子’的作用是让你为国家服务、为学校争光,不是让你躺平。”徐宗本说。徐宗本经常告诉他的团队,名誉不是拿来消费的,它只是一个助推剂,来督促你更好地干事情。“作为院士,更要身先士卒带动一批人,为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出方案,切实地解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这些基本的主题,能够‘少卡一点脖子’,要有贡献,不能光停留在嘴上。格局要大,目光要长远。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特点是家国情怀很重,国家和人民养育了我们,如果我们不拿出切实的行动,何以对得起国家的期待?”徐宗本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qU4yuuydfFqxlvTTn5PlA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邮编:710049     电话 :86-29-82668551     传真:86-29-82668551